CEO必修課/從傳統到創新的多品牌策略 - 聯合理財網

很多企業會遇上這樣的策略抉擇──當企業發展出了多項產品,這些產品應該共用一個已膾炙人口的企業品牌,還是另創新品牌?哪些產品該用企業品牌,哪些該自創品牌?當創造新品牌時,是否要抬出母企業為其背書?

 

我們以產品橫跨油脂、日用品、食品與餐飲領域,版圖包括兩岸的南僑企業集團為案例。成立於1952年的南僑化工,以肥皂起家,1963年推出「南僑水晶肥皂」,風靡一時。「南僑」二字雖已打出名號,但稍晚推出的個人清潔用品,如1968年的快樂香皂,1970年的親親香皂,授權生產銷售的旁氏香皂及與國聯合作的白蘭香皂,還有洋洋洗髮精等,都不復見南僑二字。

 

當時,台灣大企業如統一、大同等,習於用一個企業品牌涵括多項產品,但南僑開風氣之先,為每項產品都打造一個品牌。因為南僑觀察到,民生用品國際大廠如P&G、Unilever都是採取多品牌策略,每一個品牌有非常清楚的定位與形象;南僑因而把洗衣用的肥皂與洗身體的香皂分別命名,每一款香皂隨其價位與訴求不同亦有不同品牌。

 

立起企業第二支柱

走高級路線的快樂香皂定價7元,一般路線的親親賣5元,但具有國際形象的旁氏要20元。南僑關係企業會會長陳飛龍說,結果旁氏賣得最好,因為做出很大的差異,快樂賣得最差,因為與親親差異不大,最後退出市場。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兼AMBA主任別蓮蒂指出,多品牌策略涉及產品定位與形象,定位雖不一定與價格有關,但價格是配合塑造品牌形象的條件。例如在王品餐飲集團旗下,高價位的王品牛排就不能與平價的石二鍋共用品牌。

 

在國際大品牌紛紛進入台灣,日用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後,「經營者最重要的事就是應變、求變與不變」。陳飛龍說,南僑決定朝向多角化經營,他的原則是「原料、製程、通路、文化」相關,油脂是製作肥皂的原物料,「買油是南僑的專長」,於是以油脂做為企業的第二根柱子。

 

南僑油品的大客戶是餅乾、速食麵等食品廠,小型客戶則有餐飲店、麵包店等,促成南僑進入食品業。「高先生(統一高清愿)很提拔我,把他的公司(台南可口奶滋)賣給我。」陳飛龍在1981年接手可口,裡面有一個冰淇淋工廠。「我心想,一定要做第一品牌,不做第一品牌沒有生存價值。」當南僑推出「杜老爺」冰淇淋時,完全不提南僑,「否則會奇怪,吃冰淇淋是不是等於在吃肥皂。」後來杜老爺之下又有根據產品特性或消費者心理而分出的品牌,如曠世奇派、福爾摩沙。

 

跨業強化品牌形象

為了強化對零散烘焙店的服務,南僑又擔任起中央廚房的角色,投資冷凍廠,提供冷凍麵糰,進而延伸出讚歧急凍熟麵系列,除了賣給餐飲店(B to B),也打進百貨超市零售(B to C)。別蓮蒂說,讚歧麵延續南僑在B to B產品一定打上南僑Logo的作法,但最近連賣給消費者的也有南僑字樣,打破過去在食品上不用南僑的慣例。

 

因為近年來陳飛龍積極擴張餐飲事業,依文化背景創立寶萊納、點水樓等餐廳品牌,雖不強調南僑,但透過媒體報導,南僑等同於肥皂的品牌印象已被稀釋;加上南僑在台灣已60年,成為一種具有情感與信賴感的象徵。

別蓮蒂表示,一個品牌若要跨產業共用,其基礎特性強,例如給人信任、環保、安全等感覺,較易跨得過去;若專屬特性強,如時尚、清潔、好吃等,則比較困難。例如時尚感的Pierre Cardin上了燜燒鍋,會打壞品牌;又如白蘭香皂賣得好,白蘭洗髮精卻失敗,因為白蘭洗衣粉給人洗淨力超強的印象太強烈,消費者對於洗髮,除了洗淨,還有保養與美麗健康的需求。

 

有趣的是,家喻戶曉歷久不衰的「水晶肥皂」,現在反而成了南僑家用品的品牌名。南僑的洗衣粉和洗碗液,都用「水晶肥皂」為名,但洗澡的沐浴精、香皂,卻只用「水晶」。接下來,南僑還有意推出洗髮精、洗面乳,「應該用水晶、水晶肥皂,還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別蓮蒂提出這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陳飛龍透露,今年滿60歲的南僑,未來要朝生技方向努力,在油、米、麵的Niche(利基)產品做到第一,目前已有糖尿病患可食的熟飯,也在考慮加入牛樟芝的肥皂等,未來南僑可能出現更多「母以子貴」的品牌。

 

【2012/08/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政大EMBA校友會、《大師輕鬆讀》提供】

出處:聯合理財網 

網址: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326361.shtml#ixzz24vMc3KrC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