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並非一家科技公司,為什麼還要被當作科技公司來估值?\ GentleLee - 36氪

2011年11月Groupon上市的時候,是IPO規模僅次於Google的互聯網公司,可謂風光無限。但是,近段時間Groupon的股價急劇下跌,昔日的互聯網巨星如今已經隕落。和其他科技公司一樣,Groupon曾經被給予厚望,估值高企,但問題是,它根本就不能算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公司。

 對Groupon來說,這不是個愉快的夏天。但是Groupon的悲劇並不會隨著夏天的離去而終結,可能還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根據最近的新聞報道,Groupon的市場估價和剛上市時相比下降了將近82%。

 

上個周末,《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James Stewart將這類新興公司的價值縮水歸罪於網絡效應的反轉(即這類公司的網絡效應起到了反作用),但我並不認為他的觀點適用於Groupon,因為這家公司跟Facebook並非一類公司,面臨著自己的獨特挑戰。周一,《華爾街日報》就報道說Kleiner Perkins和T. Rowe Price等投資方正為對Groupon的投資糾結萬分,不過至今他們仍然對Andrew Mason和他的團隊存有希望。Groupon的崩潰也反應了硅谷和投資者的問題。為何?因為我不認為Groupon和Facebook,甚至Zynga是同一類公司。我甚至不確定它的股票是屬於科技股的範疇。原因如下:

  

交易本身缺乏可信度自Groupon聲名鵲起時,它就被視作本地商務的救世主,也被寄望於改變零售業和廣告業。我努力試著去了解這家公司,發掘它的技術優勢,但最後發現,Groupon本質上就是在利用電子郵件經營優惠券生意。(包括折扣商品服務Groupon Goods,對我而言就跟電視購物一樣。)然而,私人投資者還是不斷地高估Groupon的價值,連那些最聰明的人也對其不斷吹捧。例如,Google曾經就想以60億美元收購Groupon。也許是我太老土了,我壓根沒有辦法將Groupon歸為科技公司,所以我干脆就將其屏蔽,不去寫它。但是,這也沒能阻擋這家公司最終上市,而且估值還達到了128億美元——這可是美國互聯網史上繼Google之後的第二大IPO啊!但是這並未給Groupon帶來實質上的改變,隨著時間推移,Groupon更顯露出了“非科技公司”的那一面。這也是Groupon的整個故事中最重要的一點。 投資者借勢撈錢當然,現在的問題並不全是Groupon的責任。將一家賣優惠券的公司包裝估值成高增長的科技公司,也需要投資人的驅動。大部分投資人有自己的動機。Kleiner Perkins在清潔技術和能源領域的投資失利後,就決定雙倍押注社交和網絡投資。DST也是Groupon的後期投資者,這位新秀野心勃勃,對Groupon估值誇張。對其他投資者來說,則僅僅是投機,迅速撈一筆,然後發起更大規模的募資。還有像共同基金T.Rowe Price一類,希望能靠這些高速成長的公司IPO大賺一筆。雖然計劃黃了,不過他們仍然持有這些股票。(順便提下,這家基金在傳言Slide價值5億美元的時候買入其股票,後來Slide作價2.5億美元賣給了Google)。這些後期投資者很多都嘗試著去預測市值。有人曾很聰明地說過,“沒有人能真正的預測市值”。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這些公司,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也不管他們是誰還是他們如何增長迅速,都必須在某一特定時間點成長到他們的估值。現在Groupon的後期投資者就處於如此殘酷的現實中——Groupon沒有成長到他們的估值。

 

是麻雀…就成不了鳳凰Groupon並非唯一一家“名義上利用了科技,但本質上根本算不上科技公司,而投資人還把它當做科技公司來估值”的公司。利用web和社交網絡的力量(而不是實物和傳統媒體)銷售產品,挖掘新的客戶,一家公司僅僅憑借這一點,根本不能和那些為大公司提供存儲服務(Dropbox等),以及為全世界提供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這類級別的科技公司平起平坐。

 

Andreessen有句名言,“軟件正在吞食世界”。我完全同意,但這句話也表示軟件應該讓我們更有效率。用軟件替代物質基礎設施(包括它們的局限性)會增強一家公司盈利能力。

 

互聯網,移動終端和社交網絡確實能幫助Groupon這類公司更快地成長。不過最後,如果你是賣鞋的,那你還是賣鞋的。任何一樣優勢,比如更快的增長,更具效率的基礎設施,或者更精確直接地定位消費者的能力,都能為公司帶來比競爭對手更高的利潤。果能如此,那這家公司才應該有比它的線下競爭對手有更高的估值。但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些將線下零售商和時尚品牌的業務搬到線上的公司,被當做增長迅速的高科技公司一樣來估值。為客戶提供鞋子、內衣訂閱服務的公司怎麼可能是一家科技公司呢? 這些提供在線服務的公司之所以看起來特別,只是因為它們的模式很新,但說到底它們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ShoeDazzle將整個“零售即訂購”的模式炒火了,但現在卻在賣打折鞋子,而 Groupon的故事再次無情地揭露了這一點。

 

眼前的事實是,科技公司的概念正在變得模糊。傳統的估值初創科技公司的方法並不適用於像Groupon這樣曇花一現的公司。所以,投資家們必須踏實地重新思考如何恰當地去衡量一家將傳統業務移植到線上的公司的價值。

 

來源 : 36氪

網址 : http://www.36kr.com/p/147617.html